闻过生喜 发表于 2023-6-22 05:42:23

唯物主义的逻辑错误——物质有主观能动性吗?(下)

第四个角度(物理学的角度):      我们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若此定理不能成立,则整个自然科学大厦都将倒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这样:任何物体(包括天体、星球、分子、原子、电子、光子)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它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读者注意“迫使”两字,说明任何物体都是被动地和其它物体相互作用,绝对不可能主动地对其他物体施加作用力。    但意识却是可以主动地对其他物体和意识施加作用,认识它们,改变它们,影响它们的发展。显然,意识不是物体的功能和属性,无论这个物体(人脑)多么复杂和特殊,终归都是原子组成的。   但(辩证)唯物主义者却认为:“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特殊物体——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简而言之,意识是物体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原文)    第五个角度(物理学的角度):    读过大学物理的读者都知道,由热力学第二定理导出的熵增加原理: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更简明的表述: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    请注意:这个孤立系统所指的任何物体系统不包括意识在内,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孤立系统里面有人(或其他生命),那么,熵增加原理是不能成立的。人在改造客观物体时,熵是减少的。    人体的精子和卵子放在显微镜中观察,也没有发现它们和别的细胞有什么根本区别。无论它们的结构有多么复杂,终归是由单个的原子与原子通过电磁力连接而组成的,没有什么奥秘。    如果没有意识的加入,这个细胞(物体)怎么可能演变成六根具足,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呢?(这是一个熵减少过程)。    佛陀在《入胎经》中讲:精子和卵子结合的同时就有了意识。并且对从受精卵到出生的全过程,每隔七天的变化都有详细的描述,与现在用仪器观察的结果是一致的。    第六个角度(认识论的角度):      恩格斯说:“人类到了释迦牟尼佛之时,辩证法思维方式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佛教徒处于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其实, 辩证法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或者说是一种认识真理的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真理本身。    哲学概念是有对立统一性的,例如:有和无、上和下、形而上和形而下、主观和客观等。这些概念的建立是相互依存而建立的,各以同它对立之概念作为自己建立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在用思想统一矛盾对立的概念时,是不能用逻辑思维(排中律)的,或者说,是不能用理性思维的,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当中,即所谓二律背反。    所谓理性,是人类用明确的概念来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或能力。理性必须符合逻辑,违反逻辑的思维是反理性的或者是超越理性的。   辩证思维是超越理性的思维,所以,辩证思维法也叫超理性思辩法。矛盾对立的双方只有超越才能统一。   客观与主观是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它们的定义必须由对方来阐明,是没有先后的。而马克思却认为先有客观(物体),后有主观(意识)。(参考陋文《辩证法新释》)    第七个角度(佛学的角度):   以上六个角度,是笔者从逻辑学和科学等角度对物体与意识的关系做了一些简单分析,只是为了给读者一些新的启发。但是,物体和意识的关系远远不是那么简单,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关系,以及产生物体和意识的根本是什么,必须认真地研究佛法。   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法相宗对物体和意识以及它们的关系有极其深刻和精彩的剖析,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之。    佛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自性。”意思是世界万物(包括心和物)都是刹那生灭(变化)的、是无常的(非永恒的)、是没有自性(没有本自具足的、不需要外緣的、不会改变的性质)的、是不能起主宰作用( 没有主观能动性)的。    佛法是在实修实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真实地修习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智慧),是不可能完整地、真实地理解佛法的,更不可能悟到真理。最后,引一段禅宗祖师的话以飨读者:“心有五个层面:(一)肉团心,状如蕉蕾(芭蕉的花蕾)生色身中,属无情(物体也)摄。(二)缘虑心,状若野烧(田野中的草火),忽生忽灭,属妄想摄。(三)集起心,状如草子(草根也),埋伏识田,属习气摄。(四)赖耶心,状如良田,纳种无厌(收藏所有的思想和行为所结出的果,成为未来生起思想和行为的因),属无明摄。(五)真如心,状同虚空,廓彻法界(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世界也),属寂照摄。以上五心前四皆妄,念念生灭;后一是真,三际(过、现、未三时)一如。”后记:西方哲学是哲学家在观察物体现象与精神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精神产品。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的主观精神境界。      几乎可以说,有多少位哲学家,就有多少个哲学体系。即使同一哲学流派的哲学家,在解释世界时也是有区别的。      16世纪以前,哲学家都是神学家,哲学一直是神学的婢女。文艺复兴以后,绝大多数的哲学家是二元论者,他们仍然是有宗教信仰的哲学家。      只是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有个百科全书派,这些出版社的编辑如狄德罗等,成为彻底的唯物论者、无神论者。当时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卢梭批评他们的学说是庸俗的学说。      19世纪初,青年黑格尔学派中,其内部充满着革命派与自由派以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这个学派流行了一二十年便分化瓦解了,其中的革命派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他们的代表者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       费尔巴哈否认基督教关于灵魂不死和死后升天或下地狱的说法,但他不像无神论者那样彻底的否定上帝,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他说:“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真正的宗教只能是人本学的宗教——爱的宗教”。      恩格斯嘲笑道:“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和气一团地痛饮吧!”(这里说的“老调子”可被理解为基督教关于爱的说教。)       马克思偏向唯物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环境决定的。       其一,当时科学家们几乎都在研究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工业革命。马克思受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其二,当时整个欧洲的战争愈演愈烈,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推翻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者们推翻旧的统治的革命需要,新的思想体系是革命者们的思想武器,而新的思想体系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马克思恰好成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新的思想体系的建立者。      当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灾难深重的中国时,中国人把灾难造成的原因加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宗教和封建统治,一股脑儿摒弃这些传统的东西,而几乎是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的思想影响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大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中国哲学界才逐渐摈弃了前苏联人日丹诺夫关于“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阵”的定义。   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唯物主义思想已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更可悲的是现代的教育界仍然在给学生灌输唯物主义思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唯物主义的逻辑错误——物质有主观能动性吗?(下)